2025-07-28 19:21:45 (点击次数:)
7月27日,龙头新闻报道竞彩足球比分:听障大学生的“三下乡”色彩之旅,现将原文转发如下:
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6420036591584256
暑气渐浓,龙江大地仿佛被阳光轻抚的画卷。色彩斑斓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正在龙江大地火热开展。乡村街道、青年农场、实验田……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中,有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站在脚手架上,将颜料调成溪流的碧、麦浪的金、桃花的粉,安静地为村庄描绘出一幅幅斑斓的画卷。他们的工作静悄悄的,只有排刷划过墙面的沙沙声、颜料管挤压的滋滋声,以及年轻人指尖相触时的轻叩声,仿佛一首无言的乐章。
这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来自我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也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本科生的高校——绥化学院,他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润物无声” 听障大学生墙体彩绘志愿服务队。三年前,青年油画艺术家孙彪发现了这群听障大学生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如何让这群孩子体会到创作的意义和乐趣,成为了孙彪一直思考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开展,学校团委在与绥化各市县“一院一县一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以“墙绘”为载体,为听障大学生搭建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用色彩和创意美化了乡村环境,更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展现才华,用画笔描绘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志愿服务现场
第一次下乡时,队长王涛攥着画笔的手一直在颤抖。课堂上,他总能精准地捕捉老师手语里的“透视”“明暗”,可面对真实的乡村,墙角蔓延的牵牛花、屋檐下悬挂的玉米串、红辣椒,还有老人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他不知所措。指导老师孙彪看出了他的局促,用手语比划:“闭上眼,用指尖摸一摸墙面的温度。”当粗糙的砖石硌过掌心,王涛突然懂了:校园里的石膏像不会呼吸,而乡村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故事。
实践中的难题,往往比课堂上的创作更锋利。绘制的图案要结合村容村貌、结合农村现代化、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们对着白山黑水揣摩绘画内容,总希望做得更好。于是,红色故事、孝亲敬老、笔墨山水等内容就呈现在了不同的乡村墙面上。当颜料在墙上绘就,学生们突然明白,墙绘不只是技法的堆砌,更是对现实的共情——那些他们听不见的乡村故事,正通过画笔在掌心发烫。
在画彩绘时,他们也曾遇到过质疑。“连话都听不清,能画出咱庄稼人的心思?”这话被助听器调至最大音量的潘世贤“听”到了。他没有辩解,只是连续两天蹲在田埂上,看日出时的露珠怎样从麦穗上滚落,看夕阳下老农民怎样弯腰拾掇掉落的谷粒。第三天,当一幅“手捧麦穗的老人”出现在墙上时,乡亲们沸腾了。老农民的笑脸与金黄的麦浪连成弧线,那是丰收的喜悦,是乡村新貌的欢心。质疑声变成了点赞声。老人伸出了大拇指:“好、好、好。”那一刻,潘世贤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自己不仅用画笔记录了乡村的故事,更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让听障大学生们走出了无声的角落,更让乡村感受到了他们的青春力量。 如今,这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足迹已遍布绥化周边县市区的十多个村庄。校学生会的荣誉展柜里,有村民们送来的锦旗,有学生们手写记录的实践感悟。其中一页,志愿队里的孙可莹写道:“以前觉得耳朵是缺口,让我们封闭自己。现在画笔成为了出口,让我们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青春洋溢的笑脸
这个夏天,在明水县的村庄里,当最后一笔颜料落下时,夕阳正好穿过云层,给整面墙镀上了金边。画里,春耕的牛、夏日的荷、秋收的谷、冬藏的雪,都在光影里仿佛动了起来。村民们举着手机拍照,孩子们围着学生们转圈,有人突然想起什么,跑回家抱来大西瓜。没有喧嚣的欢呼,只有切开西瓜时的清脆声响,和无数双含笑的眼睛在传递着奉献的快乐。这份快乐穿过泥泞的山路、磨破的手掌和挂满汗水的面孔,在此刻定格。
对于这群听障大学生来说,成长的真谛从来不是被世界听见,而是找到能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学校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上,他们用画笔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墙面上留下青春的印记,更在实践中找到了青春的竞彩足球比分可能。他们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赞美,而是成为一束光,照亮那些曾和自己一样沉默的角落。
来源:龙头新闻
一审:韩金凤
二审:侯梦婧
三审:孙丽颖
排版: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张嘉颖